我的入党故事 | 谢春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开拓进取

作者: 部门审稿人:刘彩生 摄影: 视频: 单位:离退休工作处 关工委 发布时间:2021-05-19 投稿时间: 点击量:1494


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也没有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也没有我个人的成长与今日的幸福生活。

五十年前,我作为一位“老三届”的回乡知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五十年后,人已进入古稀之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的华诞。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心潮起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出身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从小就亲身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大农民苦不堪言的痛苦生活,目睹广大人民的翻身解放、由穷变富,国家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感恩和热爱党和毛主席。

从小受农村纯朴民风民俗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母亲一生心地善良,时时都教育我们子女做个善良正直的人,“勿以小善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母亲是我成长的良师。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艰苦而欢乐中度过童年,在学英雄、做英雄,在英雄事迹的熏陶下成长,英雄形象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1960年代读中学,我们都是在学雷锋、王杰等英雄的环境下成长。1964年,全国掀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行动指南,学雷锋、做好事成为家喻户晓、人人为之的风尚。1964年,我考上了省农村重点中学,到离老家三十多里的县城读高中,学生们都养成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风尚。在学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劳动积极分子”、“学习雷锋积极分子”等。在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期,省委组织部文件,在高中学生中建党、发展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启发下,我写了“入党申请书”,与几位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一起参加学习,根据领导的要求,自己花8分钱买了一本刘少奇主席著的单行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为必学文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可是,正当同学们追梦,将来为国家贡献青春年华的时候,1966年5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暴发了,党组织处于瘫瘓状态,停止了活动。我们被迫中断了学业,在学校入党的愿望也成了泡影。1968年12月,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声令下,我担任全班学习组长,经过三天的学习和个人总结,我和同学们都响应号召,回到家乡,成为回乡知青。那时候,正是“农业学大寨”的年代,与广大农民一起战天斗地。在抗洪救灾中,夜以继日守护在河堤上,积极参加和组织村民参加抗洪斗争,在生产斗争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在1971年2月,中国共产党成立50周年之际,我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我学生时代入党的夙愿。

入党转正不几天,让我出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又半年不到,乡党委换届,我被推选担任乡(公社)党委副书记,兼任乡团委书记。开始,分管乡里政工和集镇工作,后主管乡里的农业生产,常年轮流到后进的大队蹲点,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参加生产队农田劳动,晚上到生产队学习,或到村干部和村民家走访。那时,不忘入党时的初心,牢记保持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本色,领导干部清正廉洁,为人表率。记得一年7月下旬的一天,正当高温时节,我正在田里插二季稻秧苗,村上一位小伙到田头叫我,县里来了一位干部,让我回大队部接待,我快步回到大队部门口,见到一位军人着装、戴着一顶草帽、满脸汗珠冒着热气的中年男子,他自我介绍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没有陪同人员,一个人刚从县城乘长途汽车(那时没有公交车)路经我们镇,事前也没有打招呼,大热天步行五里路到村里(大队),了解抢收抢种的情况。午饭时,在代伙的村民家,红烧二条鲫鱼,清蒸鸡蛋糊,一大盆冬瓜海带汤,加炒青菜四样菜,招待午饭,饭后,他坚持交五角钱、半斤粮票。稍作休息,我送他出了村,他独自步行到镇上,再乘汽车回县城。后来,我了解到他是部队团政委转业到地方当县委书记的,不久又调走了。仅一次短暂的会面,一种党的干部应有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五十年过去了,我至今仍记着他的名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生命线,脱离群众,党就失去战斗力和生命力。当年,我们到生产大队蹲点,住在村民家,多为打地铺,冬天是一张草席铺在稻草上,一床被子裹身,又是垫又是盖。村干部安排我们在村民家代伙,每人每天交一斤稂票、五角钱。那时侯,白天参加劳动,强度大,肚里油水少,饭量大,交付的粮钱不够吃,后来,知道代伙村民家原本粮食就紧张,还要补贴我们,不能多吃多沾老百姓的粮食,我们就商定从自己家里带米和菜,轮流做饭吃,至今历历在目。现在工作和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

1973年初,我担任团县委副书记,在县委机关呆了一个多月,县委就分派我到县委“农业学大寨”的样板大队蹲点,这个大队地处三县交界的偏远山区,是镇江地区最大的一个生产大队,方圆16里路。当时,农村工作很艰苦,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文化知识缺乏,盼望有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

1973年5月,得知国内一些大学恢复招生,自己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复习高中的文化课程,准备报名迎考。正当考试前,南方一带发洪水,县委分配我协助县武装部长负责秦淮河一干河堤防汛,协调与邻界的安徽当涂、石臼湖一带的防汛工作。白天,沿河堤了解汛情,统筹协调防汛工作。晚上,天气炎热,蚊子多,我就钻到蚊帐里复习随身携带的高中课本。防汛结束,报名参加了升学考试后,县委常委会决定,要我今后从事县里的党政工作,我的录取通知书也被退了。后来,在我的再三坚持下,一个偶然机会又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了。10月2日凌晨,我从南京乘了8个多小时、拥挤不堪的火车到达上海交大报到,成为全校这一级中最后报到的一名学生。

入学不久,我被同学们推荐当选为校团委副书记,在学校学代会上,我又被推选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后又被选为校党委委员。作为学生会的“班长”参加的会议多、社会活动多,社会工作负担十分繁重。强烈的求知欲,使我在当时能自觉排除一些“左”的干扰,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1977年初,我再三婉拒了校、系领导要我留校工作的机会,来到江科大(前身镇江船舶工业学校)工作,很多人不理解。当时来到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个人的生活是不平静的,一是动乱之年,受“提拔”的干部,一些人总是把“提拔”和“造反派”联系在一起;二是有人觉得我是从所谓的动乱的“重灾区”上海来的“干部”,对我的各种传言与怀疑都有,大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自己坚信在“动乱”之年及在交大学习期间,做人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三是相信和自觉接受党组织的考验,任人评说,不出怨言。从此,我一如既往近40年,和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献身人民的教育事业,做一支照亮他人的蜡烛。

我很幸运, 1978年,学校开始升为本科院校,又迎来国家的改革开放,国家和学校进入快速发展期,当时,我和广大教师一样,如鱼得水,唤发出青春活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入党时的初心,牢记党的使命,在教学和科研、学科建设中处处注意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98年本科扩招后,先后开办多个新的本科专业,扩大了本科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与硕土、博士学位授权点调研和有关申报材料的撰写等学科建设工作。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带头在学校率先开展科学研究,吃苦在先,不计个人得失,在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先后获得近二十项省(部)、市科技进步奖。五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及本校“优秀共产党员”,十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和“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曾被评为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镇江市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二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做到在成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败不馁、胜不骄,老实做事,低调做人,“勤于学,敏于思,勇于行”成为勉励自己的“座佑铭”。

历史赋予重任,时代催人奋进,我们共产党员要勇立潮头,勇挑重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继承和光大前人未竞的伟大事业,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2021年5月16日,写于镇江



分享到: